吴晓波:中国制造业经历了断崖式下跌,却成了全球第一,为什么?
- 2018-03-05 10:15:00
- 转贴
- 3285
吴晓波:中国制造业经历了断崖式下跌,却成了全球第一,为什么?
近十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断崖式下跌”,随后在规模上超过美国,荣登“全球第一”。
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推动了“中国制造”实现了如此迅猛的发展?现阶段还存在什么问题?从日本制造业的衰退当中,我们应该学到什么?
1
“断崖式下跌”与“天下第一”
瞭望智库:近十年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态势是怎样的?其中有没有里程碑式的拐点?
吴晓波:这十年,有两个重要拐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个是2008年出现了美国的次贷危机转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的外贸出现断崖式下滑,下滑了20个百分点。
这是1998年以后第一次出现两位数的下滑,很多以外贸为主力的省份和地区经济都出现了下滑,一些依靠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中国制造”出现了大规模的倒闭、歇业、转移。全球都认为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到了尽头。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靠的就是成本和规模优势。从此以后,外贸不再成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着大规模的转型升级。
因此,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2008年到2018年是挺痛苦的十年。
另一个重要指标是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超过了美国。
再具体一点,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这个数据非常重要——从1908年福特发明T型车以后,10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国家的汽车产销量能够超过美国。100年后,中国做到了。
2
每个国家的制造业都在发生巨变
瞭望智库:是什么推动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吴晓波:我觉得首先是新技术的出现。比如机器人、传感器、3D打印等,这些技术在2008年的时候还仅仅是一个概念。
2012年,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工业4.0”。后来,出现了“中国制造2025”,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本的“工业复兴计划”。
实际上,这十年,全球各大经济体、每个国家的制造业都在发生巨变,这就是新的智能化技术推动的结果。
另外,我们的服装、家电、材料、仪表等行业,都发生了很多创新。
拿服装行业来说,2008年,中国的服装行业基本上还是经典意义上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智能工厂,定制化服装成了这个行业的新趋势。
在家居行业,如果你今天到广州机场,一下飞机看到的几乎90%的广告都是定制家居的广告。广东省是中国家居行业第一大省。2008年,所有做家具的都是先把全中国的木材采购到广州,当然,也可能在佛山或者东莞等地。做成家具后卖到全中国各地。现在,在家居市场里面出现了很多工程师、定制师,先帮你把家里丈量好,下了订单以后再去生产。
生产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机器手、传感器,这些都是2008年时完全没有的。这十年里,整个行业已经被彻底改造了,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全球占比越来越高。
3
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瞭望智库:现在很多人说“开厂不如炒房”,大家都不愿意把资金投到制造业上,这个状况近期会有改观吗?
吴晓波:是的,制造业赚的钱一直都很薄,不是今年才这样。
我有几个香港和台湾的朋友,他们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华东地区建厂,比如毛衣厂或印染厂。30年以后,我问他:你赚了钱了吗?回答是赚了。再问:赚了多少钱?他们说做毛衣赚的钱不如政府给的迁移补偿多(政府收回工业用地给予厂商的补偿金)。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但是,制造业是国家的基本盘。所以,国家一直对制造业有很多政策性的倾斜。
瞭望智库: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吴晓波:出路就是转型升级。
首先,所谓“转型”,是指整个制造模式能够摆脱对成本和规模的依赖。
原来,我们的制造业有两大优势:
其一,我做出来一个茶杯比美国人成本要便宜,由于我们原材料、劳动力、土地成本便宜,税收减免,等等;
其二,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茶杯公司,靠规模来形成边际递减效应。
现在,这两个模型走不下去了——我们成本在抬高,并且,规模越大可能死得越快。所以,要摆脱既有模式就得转型。
还做茶杯,但是换了个方式做。给这些茶杯定价,它到底是5块钱、8块钱还是50块钱,跟成本没有关系。
跟什么有关系呢?可能跟审美、工业设计、定制化程度有关系。这时,企业就需要培养一种新的能力去做茶杯。
其次,所谓“升级”,是指这个茶杯只卖给某一部分人,而不是面向全体消费者。
经济条件差的人群图便宜,哪怕只差一块钱,他们也会选择价格较低的。高净值人群可能愿意买两万块钱的杯子。现在,中国购买力最强的那部分人是中产阶级,可能有2.3亿左右(社科院数据)。
他们是中国新崛起的理性消费者,这是十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发生的最大的变化。他们代表着中国制造业需求的迭代,需求端发生的变化推动了供给侧改革。
所以,一个杯子,怎么做?这十年,大家的想法不一样。
瞭望智库:现在我们做一个杯子就是要投消费者所好?
吴晓波:对,你要去寻找你这杯子卖给谁,才能确定款式和设计,这很关键。还有就是,杯子的功能有没有可能被重新定义?我前两天接到一个专利,人家说:吴老师能不能推荐给别人?这个杯子里面采用新的纳米材料,可以跟wifi连接,你用它喝水的时候,杯子能够告诉你现在体温是多少。
4
日本制造业为何衰退?
瞭望智库:最近,日本制造业的衰退成了热议话题,您怎么看?
吴晓波:日本制造业现在挺困难的。
我上个月刚刚从日本回来,一些知名企业,像三洋(三洋的白电已经卖给海尔了)、夏普、东芝、索尼等,都面临很大的困境。它们跟“中国制造”碰到过同样的问题,出现了规模边际、发生了危机。
但是,为什么中国能挺过来,而日本很难呢?
首先,日本“时间窗口”太小,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迭代。
当时,技术革命并没有产生。有一段时间,制造业反而被互联网革命、被TMT替代了。实际上,互联网经济跟制造业本身是带有很大的冲突性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它并没有直接地改造制造业,反倒是通过社交媒体和电商剥夺了制造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当中国制造业面临困难的时候,智能化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发生了。这一点我们比日本人幸运。
其次,日本制造业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国际化战略遭遇困难,在国外碰到很多本土公司的狙击。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到处有日本企业的广告,到90年代中后期就不行了,因为中国公司开始崛起了。
并且,我们的市场规模很大,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如果能够满足本国市场,中国制造业就已经部分完成全球化了。
比如手机行业,你到印度、印尼、马来西亚、俄罗斯、芬兰等国家去,这些国家的手机第一品牌都不是苹果,也不是三星,而是我们“中国制造”。非洲就更不用提了。
5
日本经验过时了吗?
吴晓波:现实是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就有机会在全球获得成功。很多公司都是因为在中国地区获得成功经验,从而推动它们的全球化。退一万步说,即便全球化垮了,还有中国市场。
日本就没有像中国那么大的一个腾挪的空间。
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讲,日本制造业衰退的教训大多都是过去时了。日本人为了摆脱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一些新的管理创新,倒是更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现在中国很多公司在学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日航陷入困境以后,稻盛和夫为拯救企业,把整个组织给打散了。
我们很多企业讲“蜂窝式组织”、“丛林战略”等等,都跟阿米巴模式有很大关系——把组织做到最小的一个结算单位,形成一个独立的战斗能力,来应对竞争的不确定性,等等。
颠覆式创新能力、对绩效主义的反思,都是日本在过去20年里的“血泪史”,给我们树立了前车之鉴。
瞭望智库:日本制造业的衰落是不是可以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一定的契机?
吴晓波:不会。其实国家与国家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替代性的问题。日本人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中国人就得到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衰退可能是同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