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两化融合系列研究成果,看点和亮点在哪里?
- 2017-09-12 14:12:00
- 转贴
- 3017
在8月25-26日的“2017中国两化融合大会” 上,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理事长、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尹丽波代表联盟正式发布了《2017中国两化融合系列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联盟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有关情况——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
——2017中国两化融合系列研究成果发布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理事长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尹丽波
自2013年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成立以来,在各界领导、同事们的指导和支持下,联盟围绕两化融合生态系统、管理体系、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大数据、电子商务、大企业双创等领域,持续开展了标准规范研制、贯标评定服务、评估诊断与咨询、专业培训服务以及成果交流推广等大量工作。通过对各分领域的现状、形势、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挖掘和分析,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报告。借2017年中国两化融合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联盟正式发布系列成果报告。
两化融合成果报告发布
此次我们发布的系列报告共七本,分别是:《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及标准体系》、《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7)——两化融合走向纵深发展,助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现新动能——中国制造业如何制胜数字经济》、《中国企业互联网化指数(2016)》、《大企业“双创”---历史的启示,当下的需要》、《中国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Handle技术与产业应用报告》。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一下每个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 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及标准体系
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期,推进两化融合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升级、组织重构、流程再造等系列问题,亟需形成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本报告系统分析对比了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美国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和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模型等的主要内容与异同,明确了我国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构建参考体系模型、创新发展理论的主要思路与关键要点;提出了两化融合生态系统,结合我国产业发展优势与特色,充分吸收当前时期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规律,从主体(“谁来做”)、客体(“做什么”)、空间(“基于什么做”)、时间(“发展进程”)等方面,系统描绘了两化融合要素构成、组织生态、价值网络关系和资源环境需求,为各界认识和推进两化融合提供了通用模型,为下一步形成两化融合发展合力提供了指南和方法;构建了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明确了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的关键路径,可作为两化融合领域标准研制的顶层框架,为社会各界以标准为引领推动两化融合、实现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指引。
(二)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7)——两化融合走向纵深发展,助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没有度量就无法管理”。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国家标准,我们连续多年在全国各省市和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面推广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工作,积累了75000余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详实数据,覆盖全国31个省、300多个主要城市、60余个细分行业, 客观描绘了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全景图,形成了基于数据的精准施策和精准服务新模式。报告详细分析了全国整体、省域、行业、重点城市、中央企业在数字化、集成互联、智能协同、模式转型等方面关键指标水平,精准分析了我国网络化协同研制、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平台化运营及智能制造的全景图、关键点和突破口;同时报告量化分析了我国两化融合投入产出、上市企业两化融合绩效差异、两化融合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等,处于单项覆盖及以下阶段的企业相比,我国实现综合集成的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高出21.7%,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高出40.0%;此外,报告还从工业4.0的视角聚焦战略和组织、智能工厂、智能运营、产品和服务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问题,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工业2.0向3.0过渡阶段。总体上,两化融合发展对我国产业理论、经济、社会、产业生态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发现新动能——中国制造业如何制胜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发展的转折点已经到来,新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领先企业不仅已经开始行动,而且已经抓住了变革本质的牛鼻子,硕果累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合埃森哲公司推出《发现新动能:中国制造业如何制胜数字经济》报告,通过“数字化指数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当前阶段在生产、管理、运营和销售环节的数字化水平进行评价,用数字告诉我们,持续投资数字化,是企业实现经营绩效跃升的前提。有4%的中国企业能有效利用数字化获得市场领先地位。报告还指出平衡掌握企业旧有的核心业务与新兴数字业务,在新旧动能之间做好切换,企业才能实现卓越绩效、制胜数字经济。
(四) 中国企业互联网化指数(2016)
今年,围绕企业互联、用户导向、数据驱动和管理创新四个关键视角,我们进一步优化完善了企业互联网化指数指标体系,并持续对全国各省市、重点行业企业互联网化发展水平现状、发展重点、模式路径等进行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互联网化发展已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一步显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企业互联网化指数为30.2,较上年增长7.2%,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正步入快车道。从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四个关键特征来看,企业互联水平稳步提升,推动跨企业协同成为先进企业当前的共同选择;用户导向水平快速增长,用户导向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不断普及深化;数据驱动增幅最大,数据成为驱动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核心要素;管理创新呈现快速发展,组织结构网络化成为管理创新的重要趋势。
(五) 大企业“双创”---历史的启示,当下的需要
本报告围绕大企业“双创”的起源、地位、结构、路径、工作、成效六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其中,起源和地位方面,报告阐述了历次工业革命中,后发国家建立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社会创新体系,实现“弯道超车”;大企业主导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双创”的主体。结构和路径中,报告根据两化融合生态系统的架构,从组织、价值链、资源环境三个视角全面阐述大企业“双创”的内涵与外延,按照企业内部集成、供应链整合、全社会协同三个阶段全面阐述大企业“双创”的发展路径,并附以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工作与成效中,报告梳理了各级政府推动大企业“双创”的工作举措。地方政府通过健全政策体系、搭建双创平台、开展试点示范、举办相关活动,推动大企业“双创”。 当前,全国制造业“双创”热度高企,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提升至60.0%。
(六) 中国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
《中国工业电子商务报告(2017)》从总体交易、网络采购、网络销售、协同应用、行业平台、重点区域、投融资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全景展示了工业电子商务年度发展情况。
总体交易方面,工业电子商务总体交易额增速持续下滑,普及率拓展缓慢。网络采购方面,重点行业大型工业企业网络采购取得积极进展,电子商务采购普及率和网上采购率分别高出全国总体水平12.0和5.4个百分点。网络销售方面,应用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全国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销售普及率和网上销售率较上年仅分别增长0.7和0.3个百分点。协同应用方面,工业企业内部协同和产业链协同取得重要突破,社会化供应链体系初步显现。区域发展方面,工业电子商务从东南沿海向内陆腹地逐步延伸,呈现层层辐射。行业平台方面,平台服务、盈利、管理模式及市场、产品交易范围实现全面升级。投融资方面,工业电子商务持续成为B2B投资关注焦点,引领新一轮投资浪潮。
(七) Handle技术与产业应用报告
数字对象体系架构(DOA)及其核心Handle System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基础技术体系,代表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由“以服务器为主体”向“以信息为主体”演变的发展趋势。本报告介绍了DOA和Handle的技术架构、管理架构,以及在国内外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Handle 具备为各类物理实体与数字对象提供全球唯一标识、信息解析等服务能力,其平等互联的管理架构是我国把握资源主导权的重要途径。从2012年开始,我中心在工信部有关司局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参与Handle全球管理组织DONA的组建工作,并建立首个全球MPA,负责推进部署中国的Handle全球根节点管理、建设、运营和应用推广等工作。
Handle技术解决异构、异地、异主信息系统间数据按需交换、共享和开放等问题,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的产品追溯、智能供应链、智慧城市等解决方案研制和应用推广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产业界的认可。下一步,一方面作为全球MPA之一,我们将继续深入参与和推动Handle国际化发展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将联合相关单位重点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标准研制等领域开展相关工作,并将中国的最佳实践向全球展示和输出。
两化融合推进活动
研制研究报告是联盟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此外,为宣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工作部署,2017年,联盟组织开展了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政策宣传、全国深度行、高端对话及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共计10余场,受众人数千余人。
接下来,联盟将不断完善协同推进体系,在山东、内蒙古、浙江等地建设分联盟,并根据两化融合生态体系设立工作委员会;围绕团体标准、培训课程、人才培养、系列解决方案等,持续优化服务内容;继续做好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系列活动,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广普及两化深度融合经验、模式、应用成果和典型解决方案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全面引导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